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地方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本项目聚焦地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形成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了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产出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与意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事关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
地方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部新农科计划明确提出,农业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长期实践中,地方农林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典型做法和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形成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地方农林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项目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地方农林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中面临的问题,致力推动地方农林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思想认识不足,五育并举落实不够
地方农林高校大多还处在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外延发展任务繁重,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等内涵式发展的认识不够到位,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表现为相关机构设置、师资配置不足,投入德育、美育、体育和劳育的精力和资源不足。
(二)发展基础不强,汇聚可用资源不多
地方农林高校受社会传统观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学科专业特点等影响,造成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相互间尚未真正形成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态势。德育方面,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识不够坚定,表现为报考意愿不强烈,生源结构不科学,整体录取分数比同地区同层次高校低30-60分。智育方面,学业“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不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够。美育方面,缺少关联性学科支撑,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践形式单调,场地和课程建设落后。体育方面,关联性学科和师资力量偏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创新性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不足,活动设施落后。劳育方面,内涵发展与创新发展不足,设施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混杂,普遍注重“劳动”,缺少“教育”。
(三)学科优势不明,人才培养特色不亮
由于所处区域位置、学科专业结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等限制,地方农林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等力量偏弱,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不够,对于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深层次认识不足,结合现代教育学理念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实践与总结凝练不够。
三、项目实施的思路、方法与成效
针对地方农林高校当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本项目从有效深化思想认识、构建新型培养体系、凝练形成优势特色三个方面切入,探索形成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农林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
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地方农林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线图
(一)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系统梳理和全面阐释了“五育并举”的丰富内涵
项目组认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地方农林高校回答好这个命题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和理论逻辑的问题。本项目提出要将德智体美劳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融合发展,而非简单地相互叠加。其中,德育具有基础作用,要贯穿全过程全环节;智育是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主阵地;体、美、劳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和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五育并举”融和发展的短板和弱项。
本项目组比较完整、深入阐述了地方农林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和规律,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10余部。
(二)开展了实践应用研究——打造了“五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项目组提出决定地方农林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磨砺、队伍建设、治理体系等5个方面,并逐一开展了实践探索。
1.党建思政培基铸魂,推动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树起来
构建新型党建思政工作体系,建立理论宣传阐释长效机制,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提升师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深化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建设,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打造了“三结合”理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双百宣讲”、“红色星期二”政治理论学习等理论教育品牌,形成了“全员导师制”协同育人、“二三六”新生入学教育等特色做法,出台了彰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的标杆党支部、标杆院系党委评选等制度,师生立德树人的意识显著增强。“二三六”新生入学教育等26个项目获评校级以上思政品牌、优秀成果。
2.教育教学启智润心,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立起来
坚持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彰显育人元素,把加强立德树人导向的教学项目设计、推动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教育教学顶层设计。制定《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制度,开展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育工作。制定《教学质量检查实施细则(试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一报告五评价”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项目推动下,河南农业大学5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4个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73门课程获评河南省一流课程,7门课程、1个团队和1个中心入选省级课程思政项目样板。
坚持精准培养导向,加强分类培养齐头并进。改革招生模式,实现了按照专业大类招生的新突破。构建拔尖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开办“绍骙试验班”,突出学分制评价、小班化教学、全程导师负责、个性化培养、校内外联合培养等特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设立“傲农精英班”“葡萄酒班”等特色班,锚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坚持特色发展导向,强化美育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包含《艺术导论》等69门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升艺术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手绘、剪纸、摄影、产品设计等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性、全覆盖开展的思政舞台剧教学活动受到河南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报道,河南农业大学高质量通过河南省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评估。2020年以来,有62件学生作品在行业权威赛事中获奖。
坚持彰显地方优势,强化多元融合体育教育。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构建多元融合的体育教育方案,推动体育精神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根据河南农业大学等地方农林高校特色,开展“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目标教学,构建教学、表演、比赛“三位一体”特色教学模式,大力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舞龙舞狮、传统武术等地域特色体育活动引入课堂。坚持举办校级健美操、啦啦操、篮足排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教育针对性和覆盖面。项目实施以来,《体育史》获评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科一流课程,1项体育育人项目获河南省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冰壶队蝉联河南省陆地冰壶锦标赛冠军,大学生乒乓球队获得河南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大学生国标舞队获得国标舞全国公开赛(河南赛区)8项冠军、7项亚军,大学生男子篮球队获CUBA河南赛区亚军。
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强化劳动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新时期劳动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主持人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强化地方农林高校特色,创新形成“四个结合”劳动教育模式,即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设“大国三农”系列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卓越园艺师”等实践教学平台;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农科学子劳动责任田等思政工作品牌。落实“耕读教育”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建设首批“知行本草园”等10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可培养学生2750人。
3.实践磨砺知行合一,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实起来
突出地方农林高校扎根沃土的特点,开展了层次多样、类型丰富、务实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素质能力。
德育实践中,坚持打造品牌、搭建平台、提供舞台的思路,打造了大学生“品格、品行、品位”主题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主题工程、大学生德育量化考评体系等特色品牌,创新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最美大学生评选等引领性活动。项目实施以来,河南农业大学获评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单位,校园“雷锋站”德育项目获评河南省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学生中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河南省最美大学生、河南省防汛抗疫优秀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创新创业实践中,实施“创·赢未来”计划,举办农创大讲堂、农创沙龙,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以农创空间为纽带,每年遴选40个左右创新创业项目入驻,设立每年1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注重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建设,落实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制度。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在省级及以上“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获得奖励130余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获评河南省创新创业金课。在第三方发布的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上,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88位,河南省第2位。在河南省第一届至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评选中,河南农业大学先后有4人入选,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
校园文化实践中,打造了涵盖文化活动、心理健康、学风建设、基础文明等为一体的以文化人活动体系。突出地方农林高校特色,打造“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依据不同节气特点开展主题活动,形成了以校史教育为特色的“牡丹文化节”、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海棠文化节”等“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年均参与学生1.5万人次,2项文化育人项目获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打造“5.25”心理健康节、“心悦农大”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在线测评等品牌工作,年均参与学生超过4万人次,形成的“12345”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面向全省高校作经验介绍。深化“勤学·笃行”学风建设年活动,学生考研率等标志性数据持续提升,先后有4个团队在国际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连续开展“博雅修身 厚德端行”基础文明创建活动,发布《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基础文明行为规范》,年均表彰“文明学生”等先进典型500人。
网络文明实践中,不断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出台加强网络平台信息发布管理规定,强化校级新媒体联盟规范管理作用。2020年以来,仅河南农业大学网络平台发布信息1000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1个亿,推出多篇500万+短视频,推出“辅导员讲党史”“大美学工——我记得”“声音里的防汛抗疫”等重磅网络育人作品300余件,获得省教育厅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主题视频评选特等奖1项,@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大学工、@微晓农大等平台在全国校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排行中均位居前列。河南农业大学入选河南省首批“融媒体+育人”单位,2人入选河南省网络教育名师。
4.队伍建设厚植情怀,推动人才培养主体力量强起来
发挥好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河南农业大学出台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试行)》《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修订)》《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修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开展了“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十佳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政课教师”等特色师资建设活动。2020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取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等省级以上奖励130余人次,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5.治理体系保障有力,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活起来
治理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地落实的关键。从管理体制方面,河南农业大学深化机构设置改革,突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导向,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大学生艺术中心,独立设置了党委教师工作部、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组织管理体系更加顺畅有力。优化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等相关制度,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改革绩效评价、年度考核、业绩认定办法,建立正确价值导向。创新校际间协同育人模式,河南农业大学牵头5所涉农高校共同发起组建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打造了新农科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高校启动了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三)开展了特色凝练实践——形成了“双线贯穿”创新性理念
“双线贯穿”即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地方农林高校优势特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赋予地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活的灵魂。
1.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导航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主要起到目标导向、思想引领、价值导航的作用,方法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明确立德树人的评价标准。如,河南农业大学在学科评估中明确将思政工作情况、培养优秀人才情况列入重要指标;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质量工程等工作中,加强德智体美劳各项要素的考察,列出具体考核指标;在职称评聘、优秀人才评选中,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票否决内容。
2.将地方农林高校优势特色贯穿始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
地方农林高校优势特色贯穿始终的主要方法是挖掘地方农林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大国三农通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将学农爱农教育、争做“一懂两爱”三农人才教育、强农兴农使命教育贯穿始终。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开展的“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结合专业教育开展的劳动教育课、耕读文化课、党员责任田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都在促进人才全面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项目的创新点和先进性
本成果牢记高等农林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放在重要位置,深入研究地方农林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项目实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农林高校中具有较强引领作用。本项目突出地方农林高校优势和特色,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农兴农人才为目标,组织实施了理论研究、改革实践、推广应用等工作,创新构建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践,推出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分类精准培养人才等100余项改革措施,是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全国地方农林高校具有较强的借鉴、引领作用。省教改项目鉴定评价专家说:“项目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的培养体系,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多个高校落地推广应用。”
2.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品牌,彰显了地方农林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依托地方农林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的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中,打造“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工程(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等校级以上思政品牌26项;在智育实践中,形成“绍骙实验班”“傲农精英班”等培养模式品牌,促进了精准分类培养;在体育实践中,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舞龙舞狮、传统武术等引入教学,极大增强了吸引力和黏合度;在美育实践中,打造了一院一品“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品牌,21个学院21项品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艺育人;在劳育实践中,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了“劳动责任田”等劳动教育品牌,建设了“知行本草”“科技小院”等10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搭建了广阔舞台。
五、项目的实施应用和主要效果
1.工作品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在体系构建中形成德育品牌26项,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品牌30余项,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起到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已完成首批600名学生培训任务;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工程累计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5.25”心理健康节、“心悦农大”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在线测评等品牌工作,年均参与学生超过4万人次。“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涵盖21个“一院一品”文化活动,年均辐射学生超过1.5万人次。建设的劳动教育品牌--10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培养学生2750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品牌年均覆盖学生7200人。“二三六”入学教育模式年均受益学生7300人。
2.工作体系重大育人成果丰硕。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人才意识、言传身教意识显著增强,近两年来先后有130余人次取得全国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省级以上奖励,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天财、无偿捐赠8200余万元毕生科研经费的“大先生”王泽霖等一批先进典型。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提升明显,先后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灵光、吕伟增,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大学生李二阳,中国好人榜入选者、河南省防汛抗疫优秀大学生魏成雨,全国就业创业典型袁成刚,河南省第一至第四届最美大学生王雅清、谢湛、吕伟增、马庆周,河南省第一至第三届大学生创业标兵王灵光、王洋洋、樊鹏飞、杨超飞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获奖学生数量位居河南高校第一。
3.人才培养关键指标上升明显。项目依托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在武书连2021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上位居第99位,河南高校第2位,学生培养质量由入校时的D+飞跃为毕业时的B+。在创业时代网发布的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上,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88位,河南省第2位。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蔚然成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上升6.56个百分点,考研率上升9.16个百分点,基层就业率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考取选调生81人,县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79人、特岗教师数量393人、西部计划85人、参军入伍326人,较好显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特征,也显示了地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六、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社会影响
项目实施以来,应用单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得到兄弟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多项关键性指标实现了大幅增长。
1.推广应用广泛。本成果从思想教育方式、组织管理模式、实践工作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既有整体思路和实施框架,也有具体工作举措和做法,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适应性,避免了理论研究、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的脱节,易于推广复制。本成果目前在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8所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均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广泛认可。
2.社会影响广泛。本成果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全国36所高校来校考察项目实施情况,先后受邀在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等会议以及到兄弟高校做经验交流16次。课程思政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典型选树网络直播受众超过10万人次。近两年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项目成果的报道超过100篇次。其中,中央电视台多次重磅报道本成果取得育人成效,人民日报多次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大篇幅点赞。
作者:李成吾、徐峰、代莉、郭治鹏、唐大鹏、胡艺华、姚锡长、李书民、马菲、赵喜玲、董娜琳、王建忠、王照兰、孟滨、刘华、曾玲玲、龙娇妍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与意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事关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
地方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部新农科计划明确提出,农业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长期实践中,地方农林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典型做法和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形成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地方农林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项目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地方农林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中面临的问题,致力推动地方农林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思想认识不足,五育并举落实不够
地方农林高校大多还处在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外延发展任务繁重,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等内涵式发展的认识不够到位,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表现为相关机构设置、师资配置不足,投入德育、美育、体育和劳育的精力和资源不足。
(二)发展基础不强,汇聚可用资源不多
地方农林高校受社会传统观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学科专业特点等影响,造成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相互间尚未真正形成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态势。德育方面,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识不够坚定,表现为报考意愿不强烈,生源结构不科学,整体录取分数比同地区同层次高校低30-60分。智育方面,学业“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不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够。美育方面,缺少关联性学科支撑,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践形式单调,场地和课程建设落后。体育方面,关联性学科和师资力量偏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创新性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不足,活动设施落后。劳育方面,内涵发展与创新发展不足,设施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混杂,普遍注重“劳动”,缺少“教育”。
(三)学科优势不明,人才培养特色不亮
由于所处区域位置、学科专业结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等限制,地方农林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等力量偏弱,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不够,对于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深层次认识不足,结合现代教育学理念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实践与总结凝练不够。
三、项目实施的思路、方法与成效
针对地方农林高校当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本项目从有效深化思想认识、构建新型培养体系、凝练形成优势特色三个方面切入,探索形成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农林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
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地方农林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线图
(一)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系统梳理和全面阐释了“五育并举”的丰富内涵
项目组认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地方农林高校回答好这个命题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和理论逻辑的问题。本项目提出要将德智体美劳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融合发展,而非简单地相互叠加。其中,德育具有基础作用,要贯穿全过程全环节;智育是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主阵地;体、美、劳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和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五育并举”融和发展的短板和弱项。
本项目组比较完整、深入阐述了地方农林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和规律,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10余部。
(二)开展了实践应用研究——打造了“五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项目组提出决定地方农林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磨砺、队伍建设、治理体系等5个方面,并逐一开展了实践探索。
1.党建思政培基铸魂,推动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树起来
构建新型党建思政工作体系,建立理论宣传阐释长效机制,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提升师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深化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建设,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打造了“三结合”理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双百宣讲”、“红色星期二”政治理论学习等理论教育品牌,形成了“全员导师制”协同育人、“二三六”新生入学教育等特色做法,出台了彰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的标杆党支部、标杆院系党委评选等制度,师生立德树人的意识显著增强。“二三六”新生入学教育等26个项目获评校级以上思政品牌、优秀成果。
2.教育教学启智润心,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立起来
坚持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彰显育人元素,把加强立德树人导向的教学项目设计、推动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教育教学顶层设计。制定《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制度,开展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育工作。制定《教学质量检查实施细则(试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一报告五评价”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项目推动下,河南农业大学5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4个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73门课程获评河南省一流课程,7门课程、1个团队和1个中心入选省级课程思政项目样板。
坚持精准培养导向,加强分类培养齐头并进。改革招生模式,实现了按照专业大类招生的新突破。构建拔尖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开办“绍骙试验班”,突出学分制评价、小班化教学、全程导师负责、个性化培养、校内外联合培养等特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设立“傲农精英班”“葡萄酒班”等特色班,锚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坚持特色发展导向,强化美育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包含《艺术导论》等69门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升艺术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手绘、剪纸、摄影、产品设计等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性、全覆盖开展的思政舞台剧教学活动受到河南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报道,河南农业大学高质量通过河南省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评估。2020年以来,有62件学生作品在行业权威赛事中获奖。
坚持彰显地方优势,强化多元融合体育教育。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构建多元融合的体育教育方案,推动体育精神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根据河南农业大学等地方农林高校特色,开展“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目标教学,构建教学、表演、比赛“三位一体”特色教学模式,大力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舞龙舞狮、传统武术等地域特色体育活动引入课堂。坚持举办校级健美操、啦啦操、篮足排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教育针对性和覆盖面。项目实施以来,《体育史》获评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科一流课程,1项体育育人项目获河南省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冰壶队蝉联河南省陆地冰壶锦标赛冠军,大学生乒乓球队获得河南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大学生国标舞队获得国标舞全国公开赛(河南赛区)8项冠军、7项亚军,大学生男子篮球队获CUBA河南赛区亚军。
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强化劳动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新时期劳动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主持人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强化地方农林高校特色,创新形成“四个结合”劳动教育模式,即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设“大国三农”系列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卓越园艺师”等实践教学平台;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农科学子劳动责任田等思政工作品牌。落实“耕读教育”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建设首批“知行本草园”等10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可培养学生2750人。
3.实践磨砺知行合一,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实起来
突出地方农林高校扎根沃土的特点,开展了层次多样、类型丰富、务实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素质能力。
德育实践中,坚持打造品牌、搭建平台、提供舞台的思路,打造了大学生“品格、品行、品位”主题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主题工程、大学生德育量化考评体系等特色品牌,创新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最美大学生评选等引领性活动。项目实施以来,河南农业大学获评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单位,校园“雷锋站”德育项目获评河南省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学生中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河南省最美大学生、河南省防汛抗疫优秀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创新创业实践中,实施“创·赢未来”计划,举办农创大讲堂、农创沙龙,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以农创空间为纽带,每年遴选40个左右创新创业项目入驻,设立每年1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注重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建设,落实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制度。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在省级及以上“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获得奖励130余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获评河南省创新创业金课。在第三方发布的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上,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88位,河南省第2位。在河南省第一届至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评选中,河南农业大学先后有4人入选,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
校园文化实践中,打造了涵盖文化活动、心理健康、学风建设、基础文明等为一体的以文化人活动体系。突出地方农林高校特色,打造“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依据不同节气特点开展主题活动,形成了以校史教育为特色的“牡丹文化节”、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海棠文化节”等“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年均参与学生1.5万人次,2项文化育人项目获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打造“5.25”心理健康节、“心悦农大”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在线测评等品牌工作,年均参与学生超过4万人次,形成的“12345”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面向全省高校作经验介绍。深化“勤学·笃行”学风建设年活动,学生考研率等标志性数据持续提升,先后有4个团队在国际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连续开展“博雅修身 厚德端行”基础文明创建活动,发布《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基础文明行为规范》,年均表彰“文明学生”等先进典型500人。
网络文明实践中,不断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出台加强网络平台信息发布管理规定,强化校级新媒体联盟规范管理作用。2020年以来,仅河南农业大学网络平台发布信息1000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1个亿,推出多篇500万+短视频,推出“辅导员讲党史”“大美学工——我记得”“声音里的防汛抗疫”等重磅网络育人作品300余件,获得省教育厅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主题视频评选特等奖1项,@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大学工、@微晓农大等平台在全国校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排行中均位居前列。河南农业大学入选河南省首批“融媒体+育人”单位,2人入选河南省网络教育名师。
4.队伍建设厚植情怀,推动人才培养主体力量强起来
发挥好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河南农业大学出台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试行)》《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修订)》《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修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开展了“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十佳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政课教师”等特色师资建设活动。2020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取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等省级以上奖励130余人次,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5.治理体系保障有力,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活起来
治理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地落实的关键。从管理体制方面,河南农业大学深化机构设置改革,突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导向,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大学生艺术中心,独立设置了党委教师工作部、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组织管理体系更加顺畅有力。优化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等相关制度,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改革绩效评价、年度考核、业绩认定办法,建立正确价值导向。创新校际间协同育人模式,河南农业大学牵头5所涉农高校共同发起组建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打造了新农科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高校启动了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三)开展了特色凝练实践——形成了“双线贯穿”创新性理念
“双线贯穿”即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地方农林高校优势特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赋予地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活的灵魂。
1.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导航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主要起到目标导向、思想引领、价值导航的作用,方法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明确立德树人的评价标准。如,河南农业大学在学科评估中明确将思政工作情况、培养优秀人才情况列入重要指标;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质量工程等工作中,加强德智体美劳各项要素的考察,列出具体考核指标;在职称评聘、优秀人才评选中,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票否决内容。
2.将地方农林高校优势特色贯穿始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
地方农林高校优势特色贯穿始终的主要方法是挖掘地方农林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大国三农通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将学农爱农教育、争做“一懂两爱”三农人才教育、强农兴农使命教育贯穿始终。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开展的“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结合专业教育开展的劳动教育课、耕读文化课、党员责任田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都在促进人才全面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项目的创新点和先进性
本成果牢记高等农林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放在重要位置,深入研究地方农林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项目实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农林高校中具有较强引领作用。本项目突出地方农林高校优势和特色,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农兴农人才为目标,组织实施了理论研究、改革实践、推广应用等工作,创新构建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践,推出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分类精准培养人才等100余项改革措施,是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全国地方农林高校具有较强的借鉴、引领作用。省教改项目鉴定评价专家说:“项目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五育并举·五位一体·双线贯穿’的培养体系,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多个高校落地推广应用。”
2.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品牌,彰显了地方农林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依托地方农林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的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中,打造“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工程(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等校级以上思政品牌26项;在智育实践中,形成“绍骙实验班”“傲农精英班”等培养模式品牌,促进了精准分类培养;在体育实践中,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舞龙舞狮、传统武术等引入教学,极大增强了吸引力和黏合度;在美育实践中,打造了一院一品“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品牌,21个学院21项品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艺育人;在劳育实践中,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了“劳动责任田”等劳动教育品牌,建设了“知行本草”“科技小院”等10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搭建了广阔舞台。
五、项目的实施应用和主要效果
1.工作品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在体系构建中形成德育品牌26项,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品牌30余项,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起到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已完成首批600名学生培训任务;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工程累计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5.25”心理健康节、“心悦农大”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在线测评等品牌工作,年均参与学生超过4万人次。“二十四节气”弘农爱国文化节涵盖21个“一院一品”文化活动,年均辐射学生超过1.5万人次。建设的劳动教育品牌--10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培养学生2750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品牌年均覆盖学生7200人。“二三六”入学教育模式年均受益学生7300人。
2.工作体系重大育人成果丰硕。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人才意识、言传身教意识显著增强,近两年来先后有130余人次取得全国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省级以上奖励,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天财、无偿捐赠8200余万元毕生科研经费的“大先生”王泽霖等一批先进典型。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提升明显,先后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灵光、吕伟增,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大学生李二阳,中国好人榜入选者、河南省防汛抗疫优秀大学生魏成雨,全国就业创业典型袁成刚,河南省第一至第四届最美大学生王雅清、谢湛、吕伟增、马庆周,河南省第一至第三届大学生创业标兵王灵光、王洋洋、樊鹏飞、杨超飞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获奖学生数量位居河南高校第一。
3.人才培养关键指标上升明显。项目依托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在武书连2021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上位居第99位,河南高校第2位,学生培养质量由入校时的D+飞跃为毕业时的B+。在创业时代网发布的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上,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88位,河南省第2位。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蔚然成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上升6.56个百分点,考研率上升9.16个百分点,基层就业率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考取选调生81人,县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79人、特岗教师数量393人、西部计划85人、参军入伍326人,较好显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特征,也显示了地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六、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社会影响
项目实施以来,应用单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得到兄弟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多项关键性指标实现了大幅增长。
1.推广应用广泛。本成果从思想教育方式、组织管理模式、实践工作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既有整体思路和实施框架,也有具体工作举措和做法,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适应性,避免了理论研究、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的脱节,易于推广复制。本成果目前在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8所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均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广泛认可。
2.社会影响广泛。本成果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全国36所高校来校考察项目实施情况,先后受邀在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等会议以及到兄弟高校做经验交流16次。课程思政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典型选树网络直播受众超过10万人次。近两年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项目成果的报道超过100篇次。其中,中央电视台多次重磅报道本成果取得育人成效,人民日报多次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大篇幅点赞。
作者:李成吾、徐峰、代莉、郭治鹏、唐大鹏、胡艺华、姚锡长、李书民、马菲、赵喜玲、董娜琳、王建忠、王照兰、孟滨、刘华、曾玲玲、龙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