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河南农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发布时间:2016-12-02 10:09    浏览次数:
  为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16】698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工作。为规范课程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
  1.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目标,兼顾学科、专业的分布,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构建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教师、学生共同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2.“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鼓励支持学院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成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和“小规模定制”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认定工作,每年立项认定15-20门左右。
  二、建设原则
  3.立足自主建设。发挥学院和教师的主体作用,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4.注重应用共享。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推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测试考核、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突出规范管理。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引进和对外推广的工作程序,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的审核和把关。加强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防范和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平台运行稳定和用户、资源等信息安全。
  三、建设运行
  6.在线开放课程坚持以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教师参与、多元评价、共建共享为建设机制,坚持“大规模开放”与“小规模定制”并重的多种发展应用模式,坚持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建设思路。
  7.学校负责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评价和认定标准。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工作部署,从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择优遴选课程,推荐参加河南省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
  8.学校将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开展河南省农林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建设,积极推进跨校修读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并逐步建立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
  9.学院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运行的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课程的申报、遴选、建设以及管理。应按照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认真组织本院教师自主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并择优向学校推荐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
  10.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共享和应用。课程资源将对我校师生免费开放,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在法律范畴内规范使用课程资源,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经营使用。
  11.各学院要将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把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大的网络教学名师,充分调动教师建设积极性,保障课程可持续建设和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各学院要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在线教学资源,研究使用手段,开展实际应用。鼓励学生使用校在线开放课程开展自主学习。
  12.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方式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课程资源更新、访问量、课程好评率、注册课程学习情况等对校在线开放课程实行综合评价,引导校在线开放课程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进。对综合评价和年度检查不合格的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将取消课程的“河南农业大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荣誉称号及相应的经费支持。
  四、课程建设要求
  13.课程团队。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我校正式聘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课程团队一般由5-9人组成,成员均应在教学一线承担本课程及相关的教学任务。除主讲教师外,还需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课程团队应负责课程相关教师的培训及教学研讨工作。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成一支教学、辅导、设计和技术支持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14.课程内容。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核心内容。
  15.课程资源。每门课程应有包括课程介绍、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在线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和课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教学录像可以是全程教学录像,也可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组织,录制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系列微课程群。
  16.教学设计与方法。要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需求。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先支持具有混合式学习等改革实践经验的课程。
  17.教学活动与评价。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通过网页嵌入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答题、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18.教学效果与影响。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学习过程、行为和效果,促进因材施教,提高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19.技术要求。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符合《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五、建设程序
  20.学院依照建设标准和遴选办法,依据学院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实际,认真组织本院教师组建课程团队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
  21.申报认定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应在当年12月31日前基本完成建设并上线运行。自次年起,学校将组织专家,综合考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支持与服务等要素,对前一年上线的课程进行评估,对使用效益好、师生评价高的课程授予“河南农业大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荣誉称号,并立项支持。
  22.直接向“爱课程网”申报,并获得“十三五”国家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课程。在国内知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运营的课程,如选课人数多、教学效果好、课程评价好,影响广泛,由所在学院申请,经专家认定。也可授予河南农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称号。
  六、组织管理
  23.学校和学院成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建立和实施课程建设、质量审查、课程运行保障和效果测评等制度,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24.经费保障。通过认定立项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每门课程给予1万元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课程运行一个周期后需提请验收,验收合格的每门课程划拨课程建设经费2万元。经学校推荐获得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课程,学校将给予该课程团队5万元经费支持;经学校推荐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得课程,学校将给予该课程团队3万元经费支持。
  26.条件建设。学校开展精品录播教室、常态化录播室、智慧教室等条件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翻转课堂以及混合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保障。
  27.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学院、课程建设团队均须签订平等互利的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切实保障各方权益。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除特别约定外,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所有权归属学校,自制数字化资源的所有权归属课程团队。
  28.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爱课程”等网站为依托构建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课程平台的无缝衔接,为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提供平台支撑,承担平台软硬件环境建设、运维和管理工作;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理论、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课程共享模式、核心技术等研究;开展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培训及技术服务等工作。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集中展示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面向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七、本办法未尽事宜将另行规定,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教务处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