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教师发展科 >

关于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实战与案例解析专题培训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9-17 15:42    浏览次数:
各学院:
    为充分发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学校定于2025年9月20日-9月22日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实战与案例解析专题培训会”。现将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研修时间:
    2025年9月20日-9月22日
    二、培训方式:
    线上同步直播+回放
    三、研修目标:
    本次培训邀请七位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名师进行分享。以新工科组、新文科组、新医科组、新农科组、基础课程组、课程思政组与产教融合组七个组别为例,围绕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讲解。着重解决教师备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促进参赛教师对大赛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让参会教师对如何打赢比赛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修对象:
    各学院一线教师。
    五、报名方式:
    请各学院于9月18日中午12:00前将报名汇总表发送到邮箱jwcjfk@henau.edu.cn。

培训教师报名表





 
日程安排: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实战与案例解析专题培训会
时间 活动内容概述
09月19日 全天报到(线下代表)
09月20日09:00-12:00
线上
新工科组 培训主题 备赛之惑——教学何以创新?
培训内容 1.创新大赛简介,以及标准解读;
2.教学如何创新?
3.创新成果报告撰写技巧;
4.实录视频拍摄逻辑。
培训专家 重庆大学  何静媛
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新工科)
09月20日14:00-17:00
线上
课程思政组 培训主题 以课铸魂,赋能启心
——基于学科专业特色打磨课程思政创新范式的思考
培训内容 1.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与教创赛课程思政赛道耦合关系分析;
2.深挖课程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探索;
3.教创赛课程思政赛道的参赛感悟与注意事项。
培训专家 北京理工大学  陈煜
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课程思政)
09月20日19:00-21:30
线上
基础课程组 培训主题 紧扣创新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以植物学课程为例
培训内容 1. 教学创新之源;
2.课堂教学设计;
3. 课堂组织实施与实录;
4. 参赛感悟。
培训专家 安庆师范大学  项小燕
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基础课程)
09月21日09:00-12:00
线上
新农科组 培训主题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突围之路:从“国二”到“国一”的锐变
培训内容 1. 个人突围:非优势学科的破壁历程;
2.认知升维:从 “盯课堂” 到 “看专业”的突破;
3. 模式落地:用GIS模式打通 “目标→执行” 的全链条;
4. 生态沉淀:普通人的逆袭路径。
培训专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晋蓓
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新农科)
09月21日14:00-17:00
线上
新文科组 培训主题 教研互生创新探索与备赛经验分享
培训内容 1. 教研互生创新探索内容;
2. 教学创新大赛的备赛经验分享。
培训专家 贵州大学  杨达
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新文科)
09月21日19:00-21:30
线上
新医科组 培训主题 备战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攻略指南
培训内容 1.教学创新报告的撰写方法;
2.课堂教学实录设计与规划;
3.教案与教学大纲优化;
4.现场汇报的准备及模拟演练;
5.参赛心态调整;
6.总结与展望。
培训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  岳鹏
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新医科)
09月22日19:00-21:30
线上
产教融合组 培训主题 成果导向,四个转变,整体跃迁——教创赛备赛经验分享
培训内容 1.理念破冰,如何认识教创大赛——从“讲课”转为“研究”
2.素材炼金,如何积累备赛要素——从“苦劳”转为“功劳”
3.文本精进,如何撰写创新报告——从“日记”转为“著作”
4.现场征服,如何做好汇报答辩——从“叙述”转为“演绎”
培训专家 西安工业大学  程文冬
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产教融合)
09月23日 返程
专家介绍:(按讲课顺序排序)
何静媛: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新工科组)。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选2024年度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和2022年度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奖励计划。以《操作系统》课程参赛,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开发的线上实验平台荣获第四届中国软件开源创新大赛特等奖。作为课程负责人,所负责的课程入选重庆市一流线下课程与重庆市示范案例。主持重庆市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其经验成果荣获重庆市课程思政优秀论文一等奖。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近三年获得校级各种教改项目5项、主编《操作系统原理》教材1部。主研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科技部合作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第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重庆市银奖。
陈  煜: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课程思政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特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等奖励。以负责人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拓金计划”课程1门。承担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11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
项小燕: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基础课程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一等奖,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主持人,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人,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安徽省卓越教学新秀。国赛创新报告题目:就地取材 理实一体——植物学课程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基础赛道)。
晋  蓓: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新农科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线下一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团队成员,校课程思政培训团队培训师,新华思政案例课主讲人。主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两项,主持建设校级线下一流课程一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两门。主编《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Land Information Systems》、《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10应用教程》等各类规划教材5部。获第五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七届“智享杯”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等。
杨  达: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新文科组)。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兼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宣部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四个一批”青年英才)、教育部教学名师及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宝钢优秀教师”、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人才评定最高荣誉)、第22届(建团百年)“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负责人、首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大数据治理与区域治理方向带头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国家级社科基金4项、在权威期刊、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三报一刊理论版等发表高质量论文70余篇,所授课程《国际战略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贵州省省级金课、省级一流课程认定,获贵州省“金师”、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岳  鹏: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新医科组)。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担任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程文冬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产教融合组)。博士,教授。现任西安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西北高校工程训练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技术标兵,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负责人,全国数智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陕西思政大练兵评审专家,《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陕西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赛道第一名),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陕西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荣获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教师”、“感动校园人物”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科研教学项目1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CSSCI检索1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教材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