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 理学院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闻利平教授应邀“理苑讲堂”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06-15 10:50    浏览次数:
        2018年6月8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闻利平教授做客理学院“理苑讲堂”,在18号楼301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师生作了题为《仿生智能纳孔》的报告,副校长尹新明、院党委书记刘海玉以及全体化学系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尹新明主持。
        报告中,闻利平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向大自然界学习,并能够模仿自然,创造自然的神奇仿生学仿生原理。接着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系中所存在的纳孔结构以及液体传输特点出发,对低维纳米通道膜材料特殊的结构 、制备及功能化技术、新奇的性质以及在能源、资源、环境等多领域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仿生纳米孔膜材料研究系统分析了限域空间离子传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离子传输的影响;建立限域空间离子传输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参数调节,探索出非对称离子传输的最佳条件;针对理论仿真结果构筑具有非对结构的限域空间,并将其应有于新型能源转换器件。
        最后,闻老师向我们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要结合自己的农业高校大环境,选择和农相关的课题,并以理学院教师宋美荣老师经常和江雷院士讨论为例,提出研究人员要有向权威专家质疑和讨论的精神,鼓励广大教师和学子以“十年磨一剑,一年磨十剑”的精神在选择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尹新明副校长对闻老师的报告从头听到尾,从不懂到懂,最后对闻教授的工作做了深度总结和高度评价。正是闻老师“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才有了现在“一年磨十剑”的成果。同时也受到启发,化学、农科、生命各学科之间一定要交叉融合,才能有好的和创新性高的工作产生。之后广大师生进行了多次提问和热烈交流,师生们都表示通过聆听本次报告会,获益颇丰,并表示在以后的工作和科研中多学习闻教授的科研精神,努力为科研奉献一份力量。
        闻利平老师简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服务基层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校外导师。
        闻利平教授主要从事仿生纳米孔道膜材料的构筑及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发表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六十余篇,代表性工作包括:Sci. Adv.(Science 子刊) 1篇,Angew. Chem. Int. Ed. 7篇(IF=11.994),J. Am. Chem. Soc.5篇(IF=13.858),Adv. Mater.(IF=19.79)15篇和Chem. Soc. Rev.1篇(IF=38.618)等,研究成果被多家期刊或媒体做为亮点介绍,多次在国际材料化学会议、亚洲化学会年会、中国化学会年会等国际、国内会议上做主题及邀请报告。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唐敖庆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多项冠名奖学金以及中科院三好学生等奖励。
        闻利平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有:提出了一维限域离子可控传输的设计思路,构筑了系列一维限域纳米孔体系,揭示了一维限域离子输运的本质及调控规律;设计并制备了关键功能区可调的漏斗状纳米孔,实现了离子可控传输的稳定性;发展了基于嵌段聚合物自组装的阵列纳米孔膜材料,提高了离子传输的效率,并实现了基于新原理、新概念的能量转换器件的构筑。
       纳孔膜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与新奇的性质,在能源、资源、环境以及健康等领域表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仿生纳孔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从仿生纳米孔道的设计、制备为起点,构筑了一系列不同形状的固态纳米孔道,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分析,获得了影响纳米孔道物质输运的规律,实现了光、电、热、pH、离子、分子单因素响应及多因素响应的可控离子传输固态纳米孔的制备;进一步,从纳米孔道的形状、带电状态、浸润性等多方面逐步引入“非对称性”,实现了关键功能区可调的漏斗形纳米孔道的制备,提高了离子可控传输的稳定性;再次,利用嵌段聚合物自组装制备了漏斗状纳米孔阵列膜,这种从“一”到“多”的非线性变化过程提高了低维纳米孔膜材料的离子传输效率。利用纳孔膜材料进行化学势梯度驱动的能量转换设计,得到了4.9 瓦每平方米的功率密度,其商业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