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我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激发课堂教学创新活力,学校决定举办第六届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目标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以赛促融”,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四新”建设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以一流教学打造“金课”示范标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课堂教学数字化水平、产教协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核心素养、体智协同育人成效“五个显著提升”。
三、参赛对象
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参赛对象应满足以下条件:
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学,为人师表,无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问题;无政治、学习、科研和生活等违法违规违纪情况;近5学年内未出现过教学事故。
2.在职在岗教师,主讲教师近5年须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年龄在60周岁以下。
3.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应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
4.鼓励高职称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赛,各学院教研室主任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应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赛。
四、比赛分组
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分组,设新工科组、新医科组、新农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课程思政组、产教融合组7个大组。
五、赛程安排
比赛分为院级初赛、校级复赛、省级决赛三个阶段。
(一)院赛初赛(10月30日之前)
各学院自主组织院级比赛, 自行决定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要采取多样化激励措施鼓励推动全体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高层次人才积极参加比赛。
(二)校级复赛(11中下旬)
在院级初赛基础上,校赛实行限额申报,每个学院2-3个名额,其中至少有1名教授。校赛复赛采取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相结合方式进行。
1.材料评审(40分)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报告,课程教学大纲(整门课程的)、两个学时的教案。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相关要求详见附件一。
2.现场评审(60分)
评审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及评委提问。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3分钟的提问,参赛教师进行回答。
(三)省级竞赛(依据教育厅文件)
教务处根据教育厅文件分配名额组织优秀教师参赛(名额从校赛一等奖选手和往届省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中确定)。
六、相关要求
1.请各学院于11月4日前推荐2-3位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教授)参加比赛,同时将比赛报名登记表及汇总表(附件二)和材料清单纸质版交到繁塔楼A112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邮箱jwcjfk@henau.edu.cn。
2.提交材料清单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报告、课程教学大纲(整门课程的)、两个学时的教案。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PDF格式提供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需提供由所在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 30%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3.各学院要认真组织院赛,认真研读校赛、省赛、国赛文件,对标文件要求,熟悉比赛规则。院赛结束后按要求把举办时间、地点、参赛教师、评委、比赛结果加盖学院公章交到繁塔楼A112办公室。
![]() |
附件一 附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