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我校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地类型
实践教学基地分为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和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建设周期2年。每个学院推荐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不超过1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不超过1项。
二、申报条件
(一)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
1.申报范围
学校与行业企业、研发中心等多主体共建的教、学、研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和校内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与行业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的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实践平台。依托校外资源建设的需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
2.申报要求
(1)平台机制。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开放共享服务,通过灵活的运行机制吸纳学生深入工程一线、科研一线,开展科研创新实践锻炼,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构建融科研训练课程项目、活动等为一体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
(2)师资水平。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卓越且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导师队伍作为科研导师(组),指导具有科研志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接触实践真问题,参与科研课题,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科研创新、科研实践、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且科研导师数量充足。能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中心的研发项目为依托,推行基于问题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促进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融合。
(3)硬件设施。平台具有满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发课题和活动以及基础性创新创业需求的硬件设施,既包括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举行交流讨论的空间条件,也包括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网络化信息平台等。
(4)支持条件。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具有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制度机制以及相应资金支持,能够为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3.建设任务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周期内需完成以下任务:
(1)本科生参与团队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数≥2项。
(2)团队教师为本科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或学术讲座≥2次。
(3)团队教师指导本科生获得校级及以上学术类竞赛奖等成果≥2项。
(4)团队教师指导本科生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二)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1.申报范围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可以由学院依托现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或校外企事业单位等申报建设,依托校外资源建设的需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
2.人员配备
申报学院原则上应安排专人负责基地建设、组织和管理工作,配有基地指导教师。
3.实践教学要求
基地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能满足耕读教育实践教学要求。要具备开展学生实践教育所需的基本生活、学习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安全保障,场所与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干事创业的能力。设置特色农事训练课目,对非农专业学生集中开展农事实践训练,保障非农专业学生高质量完成农事实训,提高农事训练教育的效果。
4.建设任务
基地建设周期内承担学生实习项目不少于2项,接纳学生开展耕读教育不少于500人次,承担非农专业学生农事实训不少于200人次。
三、报送材料及时间
各学院务必于2025年2月21日上午12:00将以下材料经教学院长签字、加盖学院公章后,统一报教务处实践与劳动教育科(A座111),电子文档命名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申报材料”发送至jwcsjk@henau.edu.cn。
具体材料如下:申报书word版及纸质版一份;支撑材料电子版及纸质版一份;汇总表电子版及纸质版一份。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俊倩 联系电话:0371-56552723
![]() |
附件 |
河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2024年12月24日